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,其发展事关居民的“肉盘子”“奶罐子”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,产业规模逐步扩大,已从家庭副业慢慢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,近年来畜牧业遭遇不小挑战,实现高水平发展仍需攻坚克难。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,在市场调节和产能控制共同作用下,生猪价格回升,生猪养殖业回归正常盈利状态。鸡肉和鸡蛋市场行情报价略有下滑,但影响比较小。其他畜产品市场行情报价则不容乐观。比如,7月羊肉市场批发价格已下降至59.02元/公斤,同比下降7.58%,累计下跌幅度近27%。肉牛和奶牛市场行情报价也显著下滑,上半年牛肉及生鲜乳价格分别下降12.1%和12.5%;截至8月第3周,全国牛肉平均价格为68.43元/公斤,同比下跌16.5%。一些养殖户陷入“卖了赔钱,不卖压栏更赔”的两难困境。 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供给增加叠加需求走弱,供求关系阶段性失衡。2023年,中国畜产品进口量1282.2万吨,进口额达451.9亿美元,其中肉类及制品占一半以上。与此相比,出口则呈现出缓慢增长且偶有下降趋势,在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行情报价的情况下,进口肉类增多直接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价格体系。 以肉牛产业为例,2023年我国牛肉总产量753万吨,加上进口的270多万吨,总量超过1000万吨。此外,随着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合作不断强化,部分贸易政策逐渐放宽。比如,2024年阿根廷全面放开了对牛肉出口的限制,对华发货量激增,使得5月牛肉到港量较往期增加22%。这导致在需求不旺的背景下供给呈现相对过剩的局面。 据《中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》,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,肉类消费增长放缓且趋于稳定,当进一步突破2万美元时,食物消费结构中肉类和油脂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反而出现下降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1.26万美元,说明居民未来的肉类消费难以大幅度增长,从需求端解决过剩供给效果有限。 畜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水平,不仅看供给保障,还要看产业素质和抗风险能力。供给保障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,而产业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则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。 我国畜牧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于其他主产国。全球10个主要畜牧生产国中,中国肉猪产业单产排在第8位,生产技术水平只有德国的61%,低于世界中等水准;虽然肉牛和肉羊产业单产在其中分别排第3位和第2位,但生产技术与领先国家仍存在20%至25%的差距,生产效率有待提升。 饲料转化率不高导致我国畜牧生产缺乏成本优势。当前,我国反刍动物的饲料转化率比发达国家要低10多个百分点,饲料配方的“国内玉米—豆粕型单一饲粮”结构已不足以满足当前营养需求,且成本比较高,因此,技术进步成为畜牧业节本增效的主要因素。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,消费的人在对畜产品的口感、营养价值等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的同时,对绿色有机畜产品等也有了更多期待。然而,当前畜牧业在品质监管、品牌建设等制度创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,需一直在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。 一方面,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养殖模式都会存在,这些模式在管理、疫病防控、饲料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,影响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。当前,畜产品卖价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单一、同质化产品的小养殖户没固定销售经营渠道,面对过度压价没有议价能力。与简单屠宰后的鲜肉和冷冻肉相比,经加工包装后,分级较高、品质较好的肉类产品价格波动不大。 另一方面,由于对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够,尤其是对品牌的主体打造、培育路径以及利益联结模式等在认识上存在误区,导致一些地方畜牧品牌建设成效不明显。部分地区企业主体不愿意使用区域公用品牌,制约了畜牧品牌的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畜牧品牌产品的质量问题需要我们来关注。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农产品消费评价数据,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畜禽类区域品牌的消费差评率偏高,主要聚焦在产品不新鲜、口感不好、切割不标准、品质不稳定等方面。 由于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,畜牧业养殖脱困压力仍旧很大,其生产力提升将面临不少挑战。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水土资源紧缺的国家,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以生产效率提高为基础,解决深层次的产业问题,把握好“增科技”和“强产链”这两个重要着力点,综合施策多方发力。 增强科技投入,提升畜牧业竞争力。首先,加强种业攻关,降低畜种和饲草料对外依存度,发展特色品种养殖,推广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优良品种,提高畜产品品质和产量。同时,提高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能力,通过优化养殖技术、提高饲料转化率、增强防疫水平等手段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。以科学技术创新、机制创新、政策创新为动力,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相融合、畜禽养殖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、设施装备配置与养殖场建设相适应,着力补短板、强弱项、提单产。 强化畜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,保障多方效益,不断的提高抗风险能力。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引领,实现分散养殖户抱团推动产业链拓展,提高市场效益。激励大规模的公司发挥养殖技术、育种技术、饲料配方、设施设备等方面优势,实行从养殖到屠宰、加工、配送,再到销售的全方位经营模式。政府加大对企业特色、绿色、有机畜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,鼓励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。同时,发挥政府储备收购环节对供给过剩的缓冲功能,平抑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影响。
上一篇: 新期望入榜2024年《财富》国际500强 已接连4年登榜 下一篇: 生产设备排名前十的相关公司有哪些_二季度营收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