畜牧业,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,或者鹿、麝、狐、貂、水獭、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,通过人工饲养、繁殖,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,以取得肉、蛋、奶、羊毛、山羊绒、皮张、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。区别于自给自足家畜饲养,畜牧业的主要特征是集中化、规模化、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。它的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公畜、母畜、仔畜、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。因此,保持合理的畜群结构,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。 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、生产方式快速转变,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供应能力慢慢地增加。中国肉类、禽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,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。随着产量的增长,中国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也持续上升,曾经全国人均肉、蛋、奶占有量分别只有9.1公斤、2.4公斤和1.0公斤,现在已达到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45.8公斤、20.7公斤和26.7公斤,分别是1978年的5.0倍、8.6倍和26.7倍。 我国城市居民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“上升”阶段,特别是牛羊肉、禽肉、液态奶和乳制品、水产品,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。而随着广大农村居民收入增加,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。农村奶类消费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,但其潜力会更大。总体而言,未来15-20年内,中国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将进入稳定增长时期。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。 畜牧业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,常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,即所谓后院畜牧业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逐渐的在某些部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。例如:蛋鸡业、肉鸡业、奶牛业、肉牛业、养猪业等。中国的畜牧业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到1990年,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已达到26.6%。随着相对独立的畜牧业产业的出现,又开始分化出一个强大的工业部门,这就是为畜牧业及生产服务的各种畜牧业投入工业,包括:机器、设备、兽药、配合饲料等的生产,以及各种畜牧业产品的加工业,如肉类加工业、奶品加工业等。因此,广义的畜牧业还常常包括为其服务的农工联合企业,如各种种畜禽公司、牧工商联合公司、配合饲料公司等。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,无论国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,畜牧业都很发达,除日本外,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%以上,如美国为60%,英国70%,北欧一些国家80%-90%。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畜牧生产上涨的速度远超于世界中等水准,畜牧业的人均产量或产值,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《2022-2026年畜牧业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前途研究报告》显示:近年来,随着我们国家对畜牧业相关肉蛋奶等产品需求的扩大,我国畜牧业整体发展良好,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,总产值会降低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461.17亿元,后下降至28697.4亿元。我国为猪肉生产的大国,我国猪肉产量波动变化。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,我国猪肉产量大幅度减少,据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猪肉产量约为42552万吨,较去年有所减少。 在这样的背景下,《意见》明确了畜牧业的发展目标: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,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地增强,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,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度的提高。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%左右,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%左右,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%以上,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。 十二五期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地增强,规模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。肉、蛋、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、2900万吨和5000万吨,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,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%。畜牧业良好的发展前途将继续带动兽药行业稳步向前发展。 依据畜牧业区划的分区原则与指标,在最大限度地考虑饲料资源、自然环境、饲养技术和社会需要与生产特点等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,中国畜牧业划分为七个畜牧业地域类型区,即黄淮海区,东海区,青藏高原区,蒙新高原区,黄土高原区,西南山地区,东北区;并分区概述畜牧业资源、畜牧业发展条件和主体问题,提出各区畜牧业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措施。